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经局党组研究同意,现将《2020年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5月20日
2020年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点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文化小康达标验收年、文旅深度融合年、文旅工作争先进位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和旅游行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要以疫后恢复发展为着力点,围绕文化小康达标验收、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两大核心任务,抓紧补齐文化小康建设短板弱项,推进全域旅游和文旅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牢牢守住政治底线和安全底线,以更高站位、更佳状态、更实措施、更优作风,全面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落实“首个议题”学习制度,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履职自觉,落实定期报告和风险定期研判机制,加强对文旅活动、文艺创作、文旅市场、节庆论坛、红色旅游、导游讲解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广播电视全流程监管,确保文化和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安全。三是扎实开展“六大”活动。坚决落实市委“六大”活动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全系统广泛开展“理论大学习、市情大调研、路径大讨论、思想大统一、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活动,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四是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市委具体措施,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提升组织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创新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省委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具体办法,持续整治“四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扎实开展第21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推进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十进十建”。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加强机关和局属单位管理,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违纪违规案件和信访举报查处力度。
二、统筹疫情防控和恢复发展。一是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严格执行中央、省、市要求,做好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公共文化场所、文旅企业、景区景点广泛开展网上预约预定,采取人员限流、分流措施,做好应对预案,坚决防范游客流动和聚集带来的风险。二是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加强政策宣传,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文旅企业的救助力度。送服务进企业,当好“店小二”,认真倾听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三是有力有序恢复市场消费。组织“咸宁人游咸宁”,采取发放消费券、组织工会出游、鼓励2.5天假期等方式,激活本地文旅消费。抓住“五一”“端午”“暑期”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一批旅游产品线路和活动,发挥好假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
三、推动创作展演出新出彩。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重点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党99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题材,创作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和音乐、舞蹈、美术作品,抓好《唱山唱水唱生活》打磨提升,持续做好《舞动咸宁》选题制作,策划开展“山水咸宁”等美术作品展览。积极参加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全省第五届广场舞展演,积极申报中央、省、市各类艺术创作资金及项目,力争实现突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第八届“香城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八大节庆”主题文化活动及图、文、博、美展览活动,坚持围绕重心、服务大局、重心下移,高质量完成1400场文化惠民活动,50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四、加快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确保贫困县设施全部达标。加强“村村响”、“户户通”等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座,新增旅游标识牌15块,修缮更新30块。大力提升旅游交通设施,协调推进旅游风景道系统建设,提高重点区域可进入性。加快“文旅云”平台和“一部手机游咸宁”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夯实“县聘县管乡用”制度,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推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效路径。做好全国第五次文化馆评估定级,提升全市群艺馆(文化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确保验收达标。围绕文化小康指标和“香城大舞台”、咸安区示范创建要求,全力确保验收达标。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是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快推进赤壁“万里茶道”正式申遗。推进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创建省级文化遗址公园。积极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打造咸宁古建筑文化走廊。启动市博物馆更新工程,纳入研学游线路,建设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见证物征集、展陈,弘扬抗疫精神。二是加快非遗活化利用。加快市非遗馆建设,策划打造非遗产业园(特色文化街区),推进《嘉鱼呜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赵李桥镇申报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打造一批非遗主题旅游、非遗研学旅游品牌,支持旅游名镇(村)、特色文化村的非遗项目设立传习所、展示基地,形成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推动通山木雕扶贫就业工坊建设。
六、推进文旅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一是完善合力兴旅新机制。建立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旅游发展焦点问题和重点项目,提升旅游发展在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比重。推进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招商、财政、土地优惠政策。统筹旅游资源整合,探索组建国有旅游集团控股公司。高标准召开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大会。二是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采取主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优质高效服务客商,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建立千亿项目库,提高转化率。加快推进梓山湖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恒大养生谷、温泉水镇、原乡小镇、白水畈田园综合体及军旅小镇、羊楼洞世界第一茶业古镇、陆水湖综合开发等一大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旅游发展后劲。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推动旅游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文化、交通、农业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生、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民俗民宿等新兴业态。大力大展体育旅游,培育赛事品牌。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四是加快文旅消费升级。加快文化休闲街区、香城书房、文化娱乐场所群建设,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构建文化、旅游、商贸全方位融合的休闲消费体系。探索建立来咸游客消费积分制度。打造“咸宁有礼”系列旅游商品、文创产品,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打造“咸宁味道”餐饮品牌,丰富旅游消费体验。五是大力创建培育文旅品牌。全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督促赤壁市和通山县做好创建工作。全力争取崇阳柃蜜小镇(白崖山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验收,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一批精品旅游民宿,命名一批3A级旅游景区、3星级宾馆饭店,积极开展荆楚文旅名镇、名村、名街创建。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加强旅游标准化培训、旅游服务技能大练兵,创建命名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全市旅游服务水平。
七、扩大旅游宣传营销成效。一是精准做好旅游宣传营销。以“大外宣”为牵引,制作一批高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片,选择一批战略合作渠道,策划开展一批声势浩大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设计制作一批特色旅游宣传品,以“温泉之乡”“桂花之乡”“三国赤壁故地、万里茶道源头”为核心,主打“香城泉都·温馨咸宁”品牌,着力宣传好“香约咸宁”“天下咸宁”。二是精准设计旅游线路。全面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推出一批主题化、深度游产品,设计适合市场需求的自驾游、散客游精品线路,推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定制化线路,组织“全国百强旅行社咸宁行”踩线活动。三是精准拓展客源市场。以抗击疫情感恩回馈为纽带,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拓展,组织“万人游咸宁”“万名北方游客咸宁过大年”活动,用差异化来吸引中长线客源市场。加快与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咸岳九以及高铁沿线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
八、促进文旅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审批/监管/服务”,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物、体育等行业综合执法运行机制。二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市场秩序和安全生产监管,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预警防范、突发事件处置等防控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三是提升监管精细化水平。持续在景区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致。强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让每一位游客游的开心、吃的放心、住的舒心。
九、强化各项基础保障。一是编制“十四五”规划。做好“十三五”规划总结,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强重大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强化人才保障。建立全市文旅人才信息库,做好各类文旅人才培养、评选、推荐工作,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积极对接做好上级各类人才支持项目落地,举办文旅公共服务、旅游大数据、全域旅游等专题培训班,加强文艺创作表演、文旅执法、导游讲解、志愿者队伍培训,提升能力素质。三是提升运转效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项目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估。探索局属单位绩效目标管理和内审监管。落实“三短一简”要求,进一步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水平。做好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申报,抓好提案议案办理、创文、国家安全、统一战线、综治信访、法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河湖库长制等工作。统筹做好假日值班、应急值班、公文运转、机要保密、档案、文明单位、计划生育和工青妇群团工作,提升运转效能。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