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索引号 : MB1961735/2025-21585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5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1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周巍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53号提案《关于高质量打造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社区文化空间建设的关心。我局对您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建议非常好,分析了我市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我市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很有启发和帮助。现结合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社区文化空间建设方面的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设施、优化布局,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空间建设
(一)优化设施布局。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服务网络,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如通城县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依托县图书馆、文化馆,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建6个东佳书院分馆和14个村(社区)分馆服务点。同时,统筹考虑易地搬迁、老旧小区改造等实际情况,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聚居地,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及小区“边角料”,精准布局服务设施,累计新建儿童活动场地56处、建成口袋公园袖珍公园193处,打造“共享花园”“弈趣亭”等主题趣味角,植入读书文化雕塑,石桌石凳等元素,成为居民日常文化休闲打卡点。
(二)完善设施建设。近五年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达21亿元,政府主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文化中心、市美术馆、香城书房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县(市、区)“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文化礼堂等,构建起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建有7个图书馆、117个图书分馆(包括香城书房、流通服务点等)、7个群艺馆(文化馆)、4个非遗展示馆、2个美术馆、24个城市书房、7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含文化广场)、1149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600余个文化广场,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其中市辖区44个社区均建有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公众全部实施免费开放。
(三)加强资源整合。我市在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人口分布、文化资源、周边环境、房屋资源等因素,统筹规划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利用配建公共服务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国有闲置用房等场所,盘活存量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打造社区文化空间,香城书房建设是其中典型案例。经过调研摸查、统筹规划,整合调动多方资源,我们将多处闲置的资产建成香城书房,成为文化打卡地。淦河香城书房(原相山书院)原先是废弃多年的加油站,书台社区香城书房原是闲置的小区公服用房,清华城香城书房原为新建商品房小区商铺,南昌路社区香城书房原是老旧小区办公场所,这些书房均位于人口聚居区,大部分还毗邻学校,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建成开放后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同时,加强功能复合化设计,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行“一空间多用”模式,持续完善小区服务功能。如崇阳县广福园小区改造项目休闲长亭集长亭、绿化、健身器材、红色文化宣传、休闲广场于一体,满足居民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二、共管共享、高效运营,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空间效能
(一)健全管理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已成立理事会,成员主要由政府代表、资深文化专家以及社会有关方面代表组成,充分体现了理事会的专业性和广泛性,每年召开理事会,确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重大事项议事权和决策权。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实“县聘县管乡用”制度,为全市7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共新增事业编制71个,新增公益性服务岗位近百个,破解了基层长期缺乏文化管理服务人才的突出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市《“派出制+驻站制”,探索总分馆人员建设新路径》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为促进香城书房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出台《香城书房管理办法》。为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每年举办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和群文系统业务技能比赛,并积极组织文化站业务骨干参加省级及以上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培训班,以赛促训、以培促建,切实提升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管理服务水平。
(二)推进专业运营。业务外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图书馆现代化经营战略和管理理念。咸宁市图书馆、区图书馆、香城书房等一批文化空间建成开放后,面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境,探索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推进专业化运营,将图书流通、采编、活动组织及策划、多媒体宣传、志愿者组织及招募等业务交由专业图书管理服务公司进行运营。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责任外包,各公共文化机构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以此为前提由专业运营公司具体实施服务,以克服内部人员不足,降低劳动成本,强化核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咸宁市图书馆2019年底开放运营以来,入馆人次、图书借阅册次等数据呈数十倍增长,年均开展高质量展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区惠民等相关活动700余场。
(三)错时延时服务。市图书馆及香城书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施错时、延时开放,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服务。市图书馆周二至周五晚上开放至20:00,香城书房全年无休,每天开放时长不低于11小时,部分书房延时开放至21:00。全市各级图书馆及分馆寒暑假延长开放时间,为广大青少年及儿童提供学习阅读场所。市、县级文化馆(群艺馆)为方便市民参加培训,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开设春、秋季“市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课程门类丰富,专业师资授课,每期开班网上报名异常火爆,名额瞬间被一抢而光。
(四)鼓励社会参与。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建设,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咸宁市图书馆及香城书房每周开展近20场高质量活动,大部分依托文化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完成。湖北科技学院绿色电子志愿服务分队、咸宁科协志愿者团队、咸宁市义工协会等一大批志愿团队策划的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赤壁蒲圻街道文化站相继成立了旗袍文化艺术协会、广场舞俱乐部、文化体育旅游促进会等50多支文艺团队,辖区群众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团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人人争当舞台主角。咸安浮山街道文化站组织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成立志愿服务队,每年寒暑假100余名“五老”志愿者自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为青少年带去300余场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小区自治组织建设,持续推广“23456”工作法,引导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在专管型、托管型、自管型三种模式中,选择群众满意的物业管理模式,加强小区文化空间管理和活动供给。截至目前,市城区已改造完工的391个老旧小区,全部实现了红色物业全覆盖,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群众满意的小区。
三、打造品牌、丰富供给,大力激发社区文化空间活力
(一)精细策划活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每年寒暑假推出的公益课堂活动,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如赤壁市2024年开展“奇妙夏日 与你童乐”暑期公益系列活动500余场,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暑假文化艺术之旅。加强与高校合作,让高质量活动深入基层一线,让更多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热”起来。市图书馆与湖北科技学院开展合作,“湖科满天星·书香大使”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开展阅读推广。武汉音乐学院与贺胜桥镇结对子,“希望之声”志愿服务队每年到贺胜桥镇开展公益音乐课堂活动。流动文化服务,让无形公共文化空间惠及群众。全市各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文艺团队通过流动舞台车、百姓舞台等设施深入社区、乡村,年均开展惠民演出1500余场;由咸宁市妇联、咸宁市图书馆共同创建的“漂流书包”促进亲子共成长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妇联《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创新案例选编》。一个漂流书包就是一个微型流动图书馆,市图书馆2023年以来发放漂流书包近千个,让近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接力阅读。全市各级文化馆(站)结合传统佳节、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活动,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文化滋养。如2024年,“文明新风尚·温馨邻里情”文明宣传进社区暨“社区文化节”文明实践活动相继走进咸安区3个街道、49个社区(村),2025年该活动进一步延伸至各县(市、区)社区,目前已开展崇阳、通城专场活动。2024年,咸安区温泉、永安、浮山三个街道文化站及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文艺活动871场次,惠及观众310383人次;举办培训班190班次,培训20350人次;举办展览24个,8260人次参观;接受戏曲进乡村37场次,服务惠及16241人次。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和谐的社区环境,成为居民的精神纽带。
(二)打造服务品牌。我们通过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培育了一批优秀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咸宁市图书馆及香城书房获评湖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省亲子阅读示范基地、全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咸安区图书馆获评全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阅读推广项目,赤壁市青砖茶文化讲坛荣获2023年度湖北省最美文旅新空间。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文化符号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咸安区汀泗社区建有红色文化体验馆、红色影院、红色书屋等文化阵地,长期开展重温红色电影等青少年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咸安区横沟桥镇诗联文化源远流长,横沟桥镇文化站打造乡村文化品牌,2010年创办农民诗社,写诗联、吟诗联、赛诗联早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先后获评“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连续4年承办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连续九年举办横沟桥镇农民诗联大赛,《弘扬诗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横沟桥镇诗联文化传习空间)荣获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佳”案例。
虽然我们在社区文化空间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确实存在规划不细、创新不够、效能不高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好、管好、用好社区文化空间,补齐短板,优化服务,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