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43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MB1961735/2025-21583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4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1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徐娜、阮班新、石娜委员:

你们提出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43号提案《关于繁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乡村文化工作的关心。我局对你们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你们的建议非常好,对促进我市乡村文化发展很有启发和帮助。现结合近年来我市在繁荣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构建体系,夯实乡村文化服务阵地

(一)加大政府投入。近五年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达到21亿元,政府主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市、区)“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建一批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文化礼堂、乡村记忆馆、村史馆,构建起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如2024年,赤壁市群艺馆、通城县图书馆等一批新馆建成投入使用,通城县拨付“以奖代补”资金220余万元,扶持90余个村级文化广场提档升级。

(二)完善服务网络。围绕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基本搭建完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市、县、镇、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建有7个图书馆、117个图书分馆(包括香城书房、流通服务点等)、7个群艺馆(文化馆)、4个非遗展示馆、2个美术馆、24个城市书房、7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含文化广场)、1149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600余个文化广场。2024年,省文旅厅评定特级文化站9个、一级文化站22个、二级文化站21个、三级文化站19个。指导各县(市、区)规范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建成6个实践中心、70个实践所、1072个实践站。同时结合不同服务群体需求和建议,统筹整合公共资源,延伸建设“红色驿站”等文明实践点(综合体)1210个,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组织网络。

(三)优化设施布局。在市、县、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群众需求,考虑人口聚居程度等,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优化基层文化设施布局,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如通城县依托县图书馆、文化馆,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五里镇、北港镇等6个乡镇东佳书院分馆和南虹村、道上村等14个村(社区)分馆服务点。同时,各地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如赤壁在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建设青砖茶博物馆、百姓戏台、青砖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等公共文化空间;咸安在马桥镇曾铺村对几近倒塌损毁的古民居群进行改造利用,建设马桥乡村记忆馆。

二、培育力量,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一)健全培育体系。印发《咸宁市“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市重点培养100个社会文艺团队、1000名文艺人才骨干、10000名文化志愿者,以“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为主要抓手,推动我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图书馆、群艺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市、县、镇三级培训网络,下派业务骨干创新开展文化艺术辅导、数字化服务、文化活动实施、文艺节目编创、文化团队及志愿者队伍培育等工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赤壁市2024年安排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鉴赏、非遗保护传承、图书编目上架等业务培训30余场次。2024年,全市文化馆(群艺馆)举办培训班1586班次,培训124612人次,其中培训业余文化队伍53750人次;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举办培训班2637班次,培训317428人次,其中培训业余文化队伍177093人次。

(二)加强专业培训。积极遴选人员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省文旅厅组织的管理人才、基层文艺骨干等专项培训班,邀请省专家来咸现场教学辅导,并组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社会文艺骨干培训班等,提升基层文艺队伍业务素质。2024、2025年连续举办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邀请知名院校教授、省群众文化领域专家授课,年培训150余人,同步举办全市群文系统业务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训、以培促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通城县结合县委组织部“五强”人才建设要求,2024年培养文旅人才500名,其中登记乡村文体旅人才210名。

(三)做好人才“管用”。针对基层文化阵地、人员、经费、服务缺失等难题,在全省率先加快落实“县聘县管乡用”制度,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7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每个站新增1名事业编制,持续健全队伍、加强保障、提升服务效能,发挥好以文化人“最后一公里”作用。为激发文化队伍干事创业热情,积极推荐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参与表彰、职称晋升。2024年,向市人社局积极推荐,经各级职称专业评审会评审,全市1人取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5人取得艺术专业中级职称,4人取得群众文化专业中级职称,3人取得文物博物专业中级职称,5人取得初级职称。汀泗桥镇文化站负责人余利华被省文旅厅授予2024年“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

三、丰富供给,提升乡村文化活动质效

(一)精细策划活动。推行“点单式”“订单式”服务,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质和群众满意度。全市各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文艺团队通过流动舞台车、百姓舞台等设施深入乡村,年均开展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1500余场,让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文化滋养,崇阳县“提琴戏下乡”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全市各级文化馆(站)激发群众文艺热情,搭建舞台让村民当主角站C位,从观看者变参与者。2025年上半年,全市开展“村晚”82场次,惠及群众197554人次。各地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策划系列文旅活动,塑造特色乡村文旅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如咸安区举办桂花文旅主题展演、“愈见时光 香约鸡汤”首届贺胜鸡汤文化嘉年华活动、2024咸安区向阳花海文化旅游活动等;通山县举办中港集年货节暨2024年通山县“村游富农”行动启动仪式、“年年油菜花烂漫 今春独爱杨狮坑”—杨狮坑村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燕厦乡2024年“白茶文化节”“人间五月天 大畈枇杷鲜”第六届通山大畈枇杷旅游节、闯王味道·享“梨”想生活首届闯王砂梨采摘节等。

(二)强化品牌建设。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空间,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汀泗桥镇文化站建有红色文化体验馆、红色影院、红色书屋等文化阵地,长期开展重温红色电影等青少年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横沟桥镇诗联文化源远流长,横沟桥镇文化站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先后获评“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连续4年承办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等,《弘扬诗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横沟桥镇诗联文化传习空间)荣获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佳”案例。咸宁民间文化艺术品牌逐渐打响。崇阳县(崇阳提琴戏)、通城县大坪乡(通城拍打舞)被命名为 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赤壁市赵李桥镇(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兴万里茶道重镇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遴选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我市承办了2024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省文旅厅及全省各市州文旅局的高度肯定。咸安山歌《灯哪灯》、通山山歌《十绣荷包》荣获“知音湖北 和美乡村”民歌展演三等奖;《灯哪灯》荣获湖北首届“杜鹃花”民歌展演精品节目,《呷喜酒》荣获优秀节目。

(三)发挥高校力量。加强与高校合作,让高质量文化活动在乡村生根发芽。武汉音乐学院与贺胜桥镇结对子,“希望之声”志愿服务队每年到贺胜桥镇开展公益音乐课堂活动。咸宁市图书馆与湖北科技学院合作推出“满天星计划·书香大使公益行动”,通过“校地共育”共建“书香咸宁”。寒暑期以“悦读乡村夏令营”“书香大使”联动各高校学子,反哺全国各地家乡,共建书香中国,受湖北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教育厅表扬。2024年,一百多名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家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举办341场公益活动,服务7000多人次。活动还吸引了二十余所其他高校学子一起加入“满天星计划”的阅读推广人队伍,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学习强国、农家书屋等媒体报道近200次,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四、强化保障,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一)出台专项政策。2019年出台、2022年修订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参照组建相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扶持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品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市财政局 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咸财发〔2024〕1号),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每年通过预算安排送戏下乡补贴、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等,为繁荣乡村文化提供保障。其中非遗传承人工作补贴按照国家级2万元/人/年、省级1万元/人/年标准予以补贴,对于市级非遗传承人工作补贴,根据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建议各地参照标准适当予以补贴。

(二)加大奖补力度。积极举办和参加旅游伴手礼大赛,提升咸宁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经济发展。2024年,举办“创意香城 咸宁游礼”旅游伴手礼大赛,桂花茶油麻饼等20种商品被评定为2024年度最能代表咸宁特色的旅游伴手礼,奖励20家获奖企业共计10万元。我市“珍湖雪”纯藕粉、“茶樂”青(米)砖茶泡袋分别荣获湖北省2024“知音湖北 遇见游礼”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铜奖,奖励湖北嘉珍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万元、湖北青砖茶产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2万元。向上争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激发乡村文化活力。2024、2025两年,我市成功争取群众文艺队伍“以奖代补”项目15个、12个,每个团队获奖补资金3万元,共计81万元。通城县筹措资金4万余元,为9个村(社区)广场舞团队购置音响10台,完善群众文艺团队设施设备。

(三)加强非遗传承。非遗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闪亮名片,更是乡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抓手。为更好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加大非遗项目申报,完善名录体系。2024年,举办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组织、指导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大屋雷中秋祭月习俗》等12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组织拍摄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明瑜传承纪录片4部、短视频1条。我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36个、市级非遗项目7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5人、市级124人。2024年,争取国家、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16万元、65万元。加强非遗推介力度,宣传咸宁乡村文化。通城拍打舞精彩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通山木雕、嘉鱼牌洲圆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录制《非遗好物》,拍摄《通山木雕》《通山山歌山鼓》宣传片,不断提升咸宁非遗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虽然我们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队伍不强、保障不够、赋能不足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补齐短板,优化服务,让乡村文化成为村民既富脑袋又富腰包的金钥匙。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