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索引号 : MB1961735/2025-00386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名 称: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6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4年,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殷殷嘱托。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省文旅厅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紧扣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业作为五大主导产业来打造的中心任务,抢抓机遇,以扎实的行动和创新的精神,着力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着力提振文旅消费,各项工作稳步前进。

一、2024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在推动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是统筹乡村旅游整体布局。年初,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石玉华同志主持召开乡村旅游发展专题会商会,研究用五年时间将全市乡村旅游客房发展到十万间有关工作印发《咸宁市发展十万间乡村旅游客房行动方案(20242028年)》和《咸宁市旅游民宿供应链建设工作方案》。开展全市乡村旅游客房建设专项规划(20242028年),已完成询价招标。二是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举办全市乡村旅游银企对接活动暨业务培训班,组织签约乡村旅游项目10个,总投资额16.94亿元,同时,市农行、市中行对6家乡村旅游企业授信,授信总金额11.4亿元。三是推动旅游民宿供应链建设。我局先后与汉口北集团等多家企业洽谈,明确海南赤海文化公司为供应链链主企业。8月8日,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全市旅游民宿供应链专题会议,明确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原则,充分整合和发挥链主企业优势,聚焦旅游民宿产业规划设计、耗材供应、布草洗涤等重点环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让创业者轻松办民宿,推动全市旅游民宿以集群形象展示,全力打响咸宁“桂乡宁居”旅游民宿公共品牌。目前已有69家旅游民宿企业加入“桂乡宁居”供应链体系。

(二)在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推动“两新”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全市共收集文旅设备更新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6.83亿元,资金总需求1.47亿元。其中赤壁市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崇阳县文化演艺设备更新通过省发改委和省文旅厅审核,已报国家发改委和文旅部。崇阳三特浪口温泉度假区通山文体中心大剧院演艺剧场设施设备更新已报省文旅厅和省发改委审核。二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文旅系统“三库”项目共57个,总投资227.82亿元。其中,目录库项目24个,意向总投资42.06亿元;储备库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23亿元;实施库项目21个,总投资175.56亿元,已完成投资41.89亿元,其中2024年完成投资11.1亿元。船歌岛景区(嘉鱼不夜城)、阿拉丁欢乐城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开园。在2024年咸宁市大健康产业招商专题推介会上,市政府与湖北文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个大健康产业重点合作项目中文旅项目3个。同时,“梓有集”民宿宿集项目、周步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5个文旅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08.63亿元。三是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动员指导全市31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提档升级行动,并将三国赤壁古战场等旅游景区推荐申报全省A级旅游景区提质赋能行动。四是推动九宫山成功创建全省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我局多次与相关单位会商创建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有关工作推进情况汇报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精心策划“2024湖北文旅第一届夏日桨板系列赛”避暑季开幕式、云中美食宴、电音节、避暑养生文化节等避暑季系列活动11个,场面火爆,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五是推动闲置温泉旅游资源招商。开展闲置资源调查对长印温泉、汉商温泉、叠水湾温泉、太乙温泉五洪山龙泉山庄、雪峰山等闲置旅游资源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接湖北文旅集团对闲置旅游项目开展尽职调查。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对接武汉汉商集团会商盘活汉商温泉事宜,目前该公司正在招引合作方盘活闲置资源。

(三)在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开展上下功夫。一是开展新春文旅特别惠民活动。组织17家旅游企业参与“湖北文旅 龙年送福”新春文旅惠民活动,共有36人次参与领券,核销金额740万元,排名全省第四二是实施“百万大学生游咸宁活动”系列活动。延续以往优惠,截止到2025年9月29日,三国赤壁古战场、萝卜公社、澄水洞景区、九宫山景区、田野乡村公园,蜜泉湖旅游度假区,康丰源景区对全国在读大学生免首道门票。推出2024年“知音湖北 遇见大学”咸宁礼遇高校新生文旅优惠大礼包,面向注册地在咸高校(湖科、咸职、湖北健康)新生发放,共计4000份价值100元的电子文旅消费券,优惠有效期至今年年底。三是举办“寻香访泉 乐见咸宁”国庆系列活动。以文旅活动为核心,涵盖活动开幕式及演出、古风市集、月亮湾音乐节、四大打卡点、八大系列体验五大板块活动。开幕式及演出现场,各地大学生、游客及市民一万二千余人共聚一堂,并通过长江云新闻同步直播,吸引全网 620 余万人次观看。10月2日晚,月亮湾音乐节激情开唱,天活动超4万人次参与。四是举办“知音湖北 ·2024温泉嘉年华”。11月20日,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与支持下,“知音湖北 2024温泉嘉年华”主题活动在咸宁启动,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尔肯江·吐拉洪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活动启动。我市同步举办第十二届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推出一系列温泉康养、温泉滑雪、温泉游泳、温泉美食等“温泉+”特色产品和优惠政策。期间,我市推出“创意香城 泉都游礼”2024咸宁伴手礼大赛、乘高铁坐城铁游咸宁、百名专家学者谈咸宁温泉康养、十万“湘鄂赣”游客咸宁行、千名大学生文旅推介人体验咸宁温泉等十余项活动。全国行业人士、媒体、游客目光聚焦咸宁,咸宁冬季旅游热度不断提升,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2月。

(四)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上下功夫。一是完善设施服务网络。加大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通城县图书馆、赤壁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争取省级以奖代补资金125万元,推动7个基层文化广场、15个群众文艺队提档升级。完成全市7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质效。高效承办2024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全国县级文化馆“百馆联动”暨馆长培训班等全国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场馆馆际交流,公共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咸安区图书馆乡村阅读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咸宁市图书馆馆长蔡骏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代表参加202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专家面对面”环节,和多位专家交流讨论。咸宁市美术馆入选湖北省文化文物单位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第一批试点单位。三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组织第十二届“香城大舞台”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广场舞、美育节、合唱比赛等7项14场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组织开展村晚、香城雅集等文化惠民活动;围绕“文明新风尚 温馨邻里情”主题,积极开展文明宣传进社区暨社区文化节活动,活动受到群众欢迎。四是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咸宁市香城合唱团在湖北省群众合唱竞赛展演中得分排名全省第一,歌曲《温若香泉》、国画《风雨无阻》荣获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广播剧《生之歌》入选学习强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提琴戏《双合莲·相思相望》入选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守护江河》《在武汉来过江》《长江行记》三幅画作入选2024年湖北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

(四)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上下功夫一是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家底。召开咸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印发《咸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组建普查队伍,分组协作,以市带县,统筹推进普查工作。逐项核对三普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名称、保护级别、年代等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整理全市文物普查线索,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奠定普查数据基础。二是扎实开展考古工作。赤壁大湖咀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上半年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累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青铜器、锡器等文物300余件套,整理修复文物500余件三是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广泛宣传展示,彰显非遗魅力,宣传咸宁传统文化,展现咸宁城市形象。我市刘家桥古民居、羊楼洞古镇、新店明清石板街等8个景点列入万里茶道——湖北段文物主题游径。通城拍打舞精彩亮相央视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通山木雕、嘉鱼牌洲圆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录制《非遗好物》。

(五)在持续构建文旅宣传矩阵上下功夫一是策划专题活动引流。创新推出乘高铁游咸宁、大学生游咸宁等惠游举措。争取武汉铁路局高铁宣传资源支持,在武汉铁路局所属500趟火车(高铁400趟)电子显示屏投放5分钟咸宁文旅宣传视频,总曝光量达1.3亿人次。打好互联网、高铁宣传、特色活动引客“组合拳”。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春运进行时:新春消费“热”力回归》为题,以3分54秒的篇幅,对我市打造“温泉+”系列项目拉动春节旅游消费进行专题报道。二是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春节假期,围绕康养旅居、沐泉滑雪、“温泉+民宿”等主题,推出10条特色春节假日精品旅游线路。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崇阳三特浪口温泉、九宫山滑雪场入选“游购乡村 欢聚荆楚”春节推荐旅游线路“热汤滑雪之旅”。我市申报的“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研学线路入选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线路。“舌尖寻味,咸宁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被文旅部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宣传。我局邀请我市网络达人、大V开展茶叙活动,共商咸宁文旅宣传工作。活动中,10名网络达人受聘“知音湖北·咸宁文旅推介人”。

三、2025年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优质文旅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咸宁文旅的晓喻度、知名度,提升咸宁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发挥文旅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质量开展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紧盯国家“十五五”总体部署要求,把文旅发展放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文旅产业深刻变革的大趋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把握。在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公共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策划、筛选、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层面的规划。高质量开展前期重大规划课题选题研究并形成相关报告,用高水平的规划促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产业融合,推进“桂乡宁居”旅游民宿供应链建设。加强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布局研究,根据消费人群、消费习惯、消费层次等消费特点,做好全市旅游民宿产业功能分类布局的规划和指引。加快“桂乡宁居”服务要求及评定地方标准的宣贯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一批精品旅游民宿,带动全市范围内民宿向标准化、专业化提升。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出规划设计、消耗品集采、共享布草洗涤、新媒体运营、餐饮配送、纠纷调处等方面的供应链服务功能,注重做好供应链平台纠纷调处服务,打响咸宁旅游民宿服务口碑,持续拓展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三)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把文化和旅游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来打造。围绕打造全国知名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目标,系统推进赤壁“万里茶道”、大湖咀遗址、古民居等重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赋能文旅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演唱会、电子竞技、影视短剧、文旅直播、文旅演艺等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建设温泉主题公园。持续引导全市温泉旅游企业强化温泉养生功能,开发“温泉+”系列产品,擦亮咸宁温泉康养名片。承办2025年全省景区提档升级工作现场会,以赤壁古战场、九宫山提档升级示范带动全市景区提档升级、提质赋能充分发掘北伐汀泗桥、冷水坪等红色资源,打造独特的红色旅游产品。持续推动文旅设备更新项目申报有关事项,努力为企业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市政府与湖北文旅集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服务九宫山、萝卜公社、131军旅小镇项目建设。继续指导嘉鱼县官桥八组农文旅融合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四)坚持强化品牌,提升文旅宣传营销水平。建立全市文化旅游宣传促销、节会和赛事活动联动机制,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要求,鼓励各地、各旅游市场主体策划举办各类宣传促销、节会和赛事活动。加强全市活动的统筹、调度和会商,打造咸宁文旅活动品牌。持续开展月亮湾音乐节、温泉文化旅游季、大学生游咸宁、乘高铁游咸宁等惠游活动。加大短视频传播、网络直播力度,促进良性互动,扩大文旅声量。拓宽宣传矩阵,发挥大学生和网络达人推介作用,拓展宣传渠道,全力提升“香城泉都 康养咸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三国文化、万里茶道、康养旅居、历史探源、乡村旅游、避暑休闲、赏花品桂、沐泉滑雪、红色旅游等特色主题,打造“三餐四季 寻味咸宁”“浪漫温泉 奇缘冰雪”等精品旅游线路。

(五)坚持群众导向,提升文化服务广度。积极争创省文化文物单位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达标提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延长开放时间。推广“香城书房”模式,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补齐基层文化建设短板。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所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推进基层文化品牌创建,持续开展“香城大舞台”等品牌活动,组织好广场舞、群众大合唱、社会文艺团队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发挥基层文化辅导员作用,利用“送文化”+“种文化”的方式,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培育社会文艺团队、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提供大众文化活动的平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不断提炼咸宁文化元素,以人为中心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动文艺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

(六)坚持守正创新,加大文化非遗保护力度。高质量完成文物普查。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完善全市文物、非遗资源数据库,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考古研究阐释。深化拓展考古发掘研究,对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持续做好赤壁大湖咀遗址考古发掘和深化研究,积极争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开展崇阳商代铜鼓、通山西周甬钟出土地核心区域专项考古调查。高水平推进文物非遗活化利用。重点推进《咸宁市古民居总体规划》《咸宁市古民居利用导则》的颁布实施,抓好重点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的策划实施等工作。以传统村落古民居为载体,积极创建省级文物主题游径活动。策划实施传统村落古民居文旅融合项目,探索将传统村落古民居打造为乡村公共服务场所。务实抓好万里茶道申遗咸宁段的各项工作。加强赵李桥砖茶、通山木雕等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和传播普及力度,结合传统节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