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十三五”时期咸宁市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情况汇报

索引号 : MB1961735/2020-13048 文  号 :

主题分类: 旅游;文化 发文单位: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名 称: “十三五”时期咸宁市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 2020年09月0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0-09-03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

(一)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2018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2.26亿元,占GDP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2017年是1.65),在全省排第8位。截至2019年末,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36个,同比增加67个,位居全省第6位,2019年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05亿元,位居全省第7位。

(二)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大文章,按照《咸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业态融合,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不断彰显咸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旅游项目全域推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赤壁古战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省共11家),成为全省第6家拥有5A级景区的地市州。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嘉鱼田野乡村公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28家,其中5A级1家,4A级11家。松鼠部落、梓山湖玫瑰园、俄罗斯方块小镇、柃蜜小镇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开园运营,近三年全市景区景点由原来的30多个增长到62个,增量超过50%。

二是旅游业态全域开展。以田园观光、生态休闲、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采摘游、赏花游成为我市旅游的新热点,打造了石门、内冲等一批乡村旅游新热点。乡村民宿方兴未艾,熊家湾、小自然、悦水山房等精品民宿发展有声有色。建设了梓山湖航天科技馆、当代教育研学旅行基地等一批研学示范基地。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咸宁马拉松赛,通城自行车户外挑战赛、崇阳全国越野挑战赛等品牌赛事为旅游发展聚合了大量的人气和热度。

三是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市A级旅游景区全部通达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乡村旅游公路新建及改扩建总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建成游客集散中心6个,总建筑面积51400平方米,游客咨询中心46个,自行车休闲绿道238公里,市域范围内的旅游标识标牌更新实现全覆盖。近两年新建或改扩建旅游厕所159座,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率达到100%。积极培育旅游交通市场主体,新增旅游客运公司8家。

四是旅游市场全域营销。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开展城市主题形象和要素宣传,咸宁旅游城市形象宣传片登录央视平台。先后组团参加了全省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市长出镜为咸宁乡村旅游代言)、首届长江文旅博览会等节会平台,抱团站台推介咸宁美食美景。近两年,先后举办温泉旅游文化节武汉产品推介会、樱花节、抖音短视频大赛等各类旅游宣传推介会、旅游专场活动共计300余场。咸宁旅游“一网两微”(旅游资讯网、微信和微博)综合阅读量2500万,网络综合阅读量超过6000万,咸宁闲游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24万,被评为“湖北十佳政务微信(市州级)”,咸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五是旅游监管全域覆盖。持续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节日旅游安全、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办活动,推动旅游市场监管全域覆盖。着眼“大旅游”谋发展、立足“小旅游”抓监管,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实现常态化。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机制运用,推动旅游市场秩序平稳有序。

二、“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

(一)旅游经济指标

2016年,全市旅游接待旅游人数47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1%和17.8%。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旅游人数7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和15.2%。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全市接待旅游人数65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其中春节期间,旅游人次和收入近乎为零。1-6月,全市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4%和45%。预计2020年很难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二)文化经济指标

“文化小康”5项指标:2019年,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196元(指标达标数为150元);“三馆一站”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3,已超过指标数;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已实现全覆盖,达到指标数预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于5%,该数据为跨年度数据,根据省统计局2020年3月份反馈数据:我市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2.56亿元,占GDP比重为3.16%,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8位;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高于4.2%,根据统计监测情况看,该数据差距较小,但由于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统计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确保指标数顺利完成。2019年四季度快报反馈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单位数136个,同比增加67个,位居全省第6位;2019年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05亿元,同比增长4.4%,分别位居全省第7位和第11位。根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20年一季度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预计为11.43亿元,同比下降54.3%,其中,文化制造业下降56.3%,文化服务业下降43.3%。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发展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责任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从长远来看,这种机遇要大于挑战,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旅游产品种类单一,参与性、互动性产品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设计开发。一些重要的旅游市场群体,如青少年和老年旅游(康养旅游)消费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市场需求旺、消费潜力大的新产品新业态,如自驾车房车旅游、乡村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研学旅游等,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既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升级后的大众化和多样化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2019年全国游客人均消费突破900元,我市游客人均消费只有500元左右

二是旅游营销的精准度不够咸宁旅游在综合运用新媒体营销、宣传广告、立体包装、全面推广和业务促销等手段进行新闻炒作、事件营销、软硬广告、节事活动、展览推销等多种形式的营销方面没有引爆点,在创新城市营销、智慧营销、活动营销、线路营销、情感营销的“五位一体”旅游全域营销模式上还有待突破。如何驾驭全媒体营销、打造和培育角色经济还处于初级水平,与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极不相适应。

三是旅游融合的延展性不足。目前咸宁旅游业自身要素还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不足,缺乏横纵拓展。从产业要素看,“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传统六要素挖掘不充分,“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发展不够快。多年来,咸宁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旅游收入主要靠的是门票经济,在“游、娱、购”特别是旅游商品购物上功能缺失,在文化、休闲、康养、生态等要素挖掘上、要素融合还未将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从产业融合看,旅游与一、二、三产业,与文化、商业、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低,在促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培育研学旅游等方面未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缺乏横纵拓展,在“旅游+”和“+旅游”上还大有文章要做,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域范围内立体化的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完全形成,导览标识、数据信息库、自驾营地(休憩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安全监管等旅游公共智能化服务功能缺失。

五是旅游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在用活旅游扶持政策、建立产业引导机制、出台旅游招商、用地政策、组建旅游集团公司、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旅游改革工作相对滞后。

四、疫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今年以来,疫情对全市文化旅游行业产生明显冲击,一季度,原本传统文化旅游黄金期,成为文化旅游业的“寒冬”。

(一)影响持续的时间长。疫情对文化旅游行业的影响相对其他行业持续的时间更为长久。1月21日,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全面按下“暂停键”,截至目前,影响仍在继续,限制清单内的歌舞娱乐场所和文化场馆仍然处于关停阶段。

(二)影响波及的范围广。疫情影响波及文化旅游行业全产业链,导致一季度游乐、出行、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产业“告急”。游乐:2-3月旅游景区几乎全部关闭;1月底至今,歌舞娱乐场所和文化场馆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出行:一季度,旅行社、旅游客运公司因团队游旅游产品暂停,几近“颗粒无收”。住宿:酒店及民宿基本无游客需求,商务需求也锐减。餐饮: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基本处于关停状态。购物:线下旅游消费受严重冲击,基本无实质性收入。

(三)影响受损的程度深。1月底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和旅游行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再加上冬季本身是我市旅游旺季,春节也是文化消费的黄金期,因此损失十分惨重。一季度,全市文旅产业因疫情受损约23.3亿元,其中:全市旅游景区景点直接受损(主要为门票,景区内酒店、餐饮、购物等)约3.7亿元;旅游相关产业受损(主要为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消费、星级酒店、农家乐等)约5.5亿元;文化产业受损(主要为印刷、网吧、影院、KTV、演艺、互联网企业和广告传媒等)约14.1亿元。

疫情催生新业态。市博物馆和市图书馆推出了“云看书”“云看展”等模式,收到热捧。“云旅游”“无接触服务”成为文化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市内一些景区纷纷开启“云旅游”等“云”模式旅游直播;咸宁方片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创新开发上线“本地玩”电商平台,投资招募本地骑手,解决“封控”下采购和配送难问题,短短两个多月,吸引本地1063家商户入驻,服务用户达到 7.5万人,覆盖了103个小区。同时,该公司的游戏业务也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翻倍增长。

五、“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十四五”期间,咸宁将围绕打造华中地区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持续做大做强全市文旅产业的底盘为根本,有效刺激文旅消费热情,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吸引物。一是加大文旅康养项目策划。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谋划建立文旅康养万亿项目库,积极对接上位规划,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的盘子。二是持续推进文旅康养项目招商引资。围绕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布局,瞄准新形势下游客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养生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的新需求,加大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优环境的力度,突出市场主导作用,用特色资源、特色项目、特殊政策引进综合实力强的文旅康养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三是打造精品文旅康养项目。充分发挥温泉文化、三国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古瑶文化、名人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长岛·未来城、绿地梓湾康养度假区、温泉水镇、原乡小镇、三湖连江文化生态旅游区、世界第一茶业古镇等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打造公园城市的精品核心吸引物。

(二)全力以赴推进产业融合。突出旅游业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发挥旅游业融合发展优势,依托多个产业,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一是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利用农业、水利、工业、乡村等旅游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工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推进产业园区向休闲景区、产业基地向休闲度假区、工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水利观光、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与竹、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温泉文化、桂月文化、嫦娥文化、三国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闯王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传承弘扬鄂南特色文化,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抓好羊楼洞明清古街、王明藩故居、沈鸿宾故居、宝石民居群和刘家桥、汀泗桥等古建筑的规划、维修和保护利用,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擦亮咸宁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色,形成鲜明的鄂南文化品牌。依托荆楚大遗址资源(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天岳关抗战遗址、赤壁古战场),积极创建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项目)和市场主体,着力开发大众化、多元化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品牌赛事和赛事旅游品牌,激发大众体育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开辟体育休闲旅游新天地。三是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依托生态环境、中医药、温泉养生等优势资源,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中医特色医疗、中医药养生、中成药生产、中药材科考、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智慧服务等中医药健康旅游,努力打造集“医、药、养、游、闲”于一体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力争吸引100万武汉老年人到咸宁养生养老,以此推动咸宁康养旅游产业化、品牌化。四是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主动对接大武汉、中三角巨大的研学旅游市场,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开发一批研学旅游产品,策划一批研学旅游活动,打造特色研学旅游品牌,支持旅游企业为研学旅游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让研学旅游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增长点。

(三)全力以赴扩大文旅消费。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结构及消费环境,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一是推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具有咸宁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香城书房、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民俗游等文化体验游,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演艺及具有地域和本地特色的创意的咸宁礼物。二是实施旅游宣传推介整体营销。建立旅游联合宣传机制,宣传、文旅、外事、商务等部门密切合作,全面展示咸宁良好形象。实施“市+县+企业”组团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有效运用公众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新技术,整合资源,形成“惊天动地”的冲击力和“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是探索实施游客消费积分模式。瞄准华北、西北、东北等不同地域的游客市场群体,着力宣传咸宁的生态景观、乡土风情和人文资源,差异化实施旅游营销宣传,以旅行社组团地接等形式,有针对性的每季开展一次“万人游咸宁”活动,积极谋划推进“万名北方游客咸宁过大年”活动,千方百计扩大游客的来源区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来咸游客消费积分,通过微信公众号、“一部手机游咸宁”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筹建)搭建特色文旅消费激励信息平台,对文旅消费活动进行消费评价,对其中真实且有效进行消费评价的游客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积分,所积累积分在用户进行自主文旅消费的过程中可依据兑换机制进行现金抵扣。四是打造“咸宁有礼”系列文创产品。持续打造“咸宝小宁”城市文旅IP,推进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将咸宁元素融入咸宁农产品、特色美食、工艺品上,使产品向商品再向礼品转化,并开发创意类伴手礼,做好“购”的文章,提高游客在我市的人均消费水平。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