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南方早期锡业学术研讨会”在赤壁隆重开幕。活动由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指导,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专业委员会(筹)主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壁市博物馆承办,咸宁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考古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
开幕式主席台合影
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澳门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30余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壁,聚焦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研究青铜时代“金道锡行”资源流通,探讨商周秦汉时期南方地区金属资源的研究方法。
开幕式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主持,赤壁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王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张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先后致辞。开幕式上,出席会议的嘉宾为新成立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研究中心、赤壁大湖咀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揭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张君为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陈建立为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研究中心揭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峰、赤壁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王辉为赤壁大湖咀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揭牌
与会专家合影
在早期冶金资源中,金属锡独具研究魅力。锡一方面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在青铜文明中扮演关键角色,另一方面在中国境内分布非常不均衡,长江以南地区丰富的锡矿资源不断吸引夏商周广域王权国家向南探索,从而逐渐将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纳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之中。
相比于铜业,锡业遗存具有难以辨识、遗存量少的特点,因而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长江中游的湘鄂赣三省在早期锡业方面一直在发挥应有作用。五十年前,荆州纪南城陈家台遗址发现了战国锡锭及铸锡炉,是当时长江流域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锡业生产证据。2013年,益阳兔子山出土的简牍明确记载西汉初年湖南南部的采锡生产,2022年湖北赤壁新发现的大湖咀遗址,经过持续三年的主动性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存中包含丰富的纯锡物料和炼锡遗物,大湖咀遗址发现的熔炼锡渣,是目前长江流域最早的炼锡遗物,极大地推动了南方早期锡资源研究,对于认识周代南方的“金道锡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次会议汇集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云南等地的早期锡铅矿冶考古新发现、新资料进行集中研讨。来自田野考古一线的项目负责人与国内顶尖的冶金考古专家将开展深入的研讨,有望在南方地区锡产地、铅锡冶炼技术、锡资源流通等相关问题上取得更多新的认识。希望通过认识锡的贵重属性和流通机制,更好地揭示长江文明的独特内涵,突出中国南方地区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